我院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产教融合绘新篇 匠心育人塑未来》

发布者:化工与材料学院发布时间:2024-11-04浏览次数:13

常州工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
产教融合绘新篇 匠心育人塑未来

   近年来,常州工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不断思考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和机制的创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发展思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展,绘就了一幅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新画卷。

党建引领,学院强基

  学院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责任心为基,以关怀为翼,以情感为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将党建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合,通过“入学教育明目标,学风建设浓氛围,学业教育提质量,先进典型引潮流,贴心服务助就业”的具体措施,近3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高位水平,年均研究生录取率达25%。同时,学院党委注重将党的建设与专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方式,为专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此外,学院还积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材料与化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深耕教学,产教融合

  学院深刻认识到,原来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学院积极探索并实践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历经多年建设,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下简称“化工专业”)不断发展积累,2021年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2022年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建设点;与此同时,为响应常州市产业布局需求及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地方大学奋斗目标,学院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设立再生资源产业学院和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其中,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先后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工信部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借助产业学院平台,不仅引入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案例,而且邀请企业专家和产业教授走进课堂,还将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线,开展现场项目教学。同时,学院还加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的力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创新驱动,科教融汇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释放人才资源活力,强化技术技能创新积累,通过深度融入区域产业技术进步链条、企业生产研发环节以及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有效推进了科教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近年来,学院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学院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共计21项,年均科研经费达840万元。研究课题涵盖了多个前沿领域,如新材料开发、智能制造、绿色化工等,不仅推动了学院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也为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科研成果方面,学院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9件。为了进一步深化科教创新转化,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通过设在学院的江苏省电子废弃物等危废高值化利用高价值专利示范中心、江苏省退役光伏组件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科研实力,更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学院还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践锻炼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创新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关注基础研究和科技的原始创新,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向提升。

匠心育人,笃行不怠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始终秉承“匠心育人”的理念,持续践行产学研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化工与材料领域人才。近年来,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在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达百余人次,已成为高水平论文发表的重要参与力量,并成功申请和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在学生全面成才的培养理念下,学院育人成效显著。同时,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广阔舞台。此外,学院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常州工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将继续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学、科研与学生发展的全面融合和提升。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化工与材料领域人才而不懈努力。同时,学院也将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04日第8版